作者语:
近期,多地出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,抗疫局面一度吃紧,从社区管控到隔离点运行,再到定点医院救治与保障,无不发动了全社会各行业的力量,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,一切为了人民的全民抗疫,全民抗疫的工作需要“致广大而尽精微”,隔离点及方舱医院的运行需要精细化,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需要专业化,现将梳理的常见防护失效的影响因素分享给广大同仁们以资借鉴!
隔离点及方舱医院管理中,最难建立的屏障是行为屏障,某些较常见的错误行为会导致防护失效,导致工作中的职业感染发生,导致“黑天鹅事件”,规范的行为才能建立安全的行为屏障,梳理出以下常见的关键影响点及影响因素,以期引起重视杜绝不安全行为。
一、卫生通过行为及穿戴不规范卫生通过,是指从污染区到潜在污染区以及到清洁区的过程中,所采取的去除污染的行为操作。
脱卸防护服时动作不规范,污染内侧贴身衣物,而贴身衣物未能及时洗涤更换。
脱卸防护用品时,没有每脱一件进行手卫生,或手卫生执行不彻底,揉搓步骤与时间不到位,再用污染的手摘除口罩时产生面部等处的污染。
防护服脱卸时,卷脱不到位过于蓬松,处理医废者若挤压产生气溶胶会造成污染。脱防护服尽可能卷脱成包裹状,轻放于医废桶内,医废袋3/4满时及时打包,避免挤压。
在二脱区摘除污染口罩后,未快速戴上新的口罩,呼吸道暴露时间较长,增大感染风险。
缓冲间的门未随手及时关闭。缓冲间的门保持随手关门,两侧的门严禁同时开门,才能较好的发挥物理屏障作用。
一脱区中2人以上同时脱卸,出现脱卸中的互相污染。较小的脱卸间(不大于6—8㎡的)原则上一次仅容纳1人脱卸。避免出现脱卸中互相污染的情况。
工作人员防护装备使用不当的现象,防护不足或防护过度,例如存在护目镜与面屏叠加穿戴,叠加穿戴易于增加穿戴中的污染机会,护目镜容易起雾。防护服拉链不到位,胶条张贴不严密,防护服连帽脖颈处遮挡口罩下半部分,因活动防护服摩擦口罩,导致口罩移位,面部密合性降低。
防护口罩规范性佩戴不到位。佩戴口罩后面部塑形贴合性差,未做面部密合性呼气试验,或后方系带松紧调整不合适,每个步骤不当都会影响口罩的防护效果。
在办公及生活区不佩戴口罩。隔离点及方舱医院的清洁区也不是绝对安全的,除非回到个人居住的房间。做到非进食、饮水时不摘除口罩。
无意识的不良小动作。用污染的手碰触面部,揉搓眼睛,触摸、提拉口罩口鼻部前面最易污染部分。
将污染的防护服穿到清洁区,导致办公及生活区域等环境污染。
二、环境管理不规范缓冲间/区,是指潜在污染区与清洁区,或污染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的区域,一般是两侧有门的房间。包括脱卸间等用房。
缓冲间清洁、消毒不规范、不彻底。缓冲间是除患者居住房间外,污染最重的场所之一,必须每班次规范落实清洁与消毒(每日至少清洁消毒3—4次),杜绝因缓冲间管理不规范,导致的卫生通过失败。
缓冲间普遍通风不良,必须规范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以弥补通风不良的缺陷,进行规范的空气消毒(每次消毒不小于1小时)。
民用建筑改造的隔离点,较多缓冲间面积狭小,脱卸时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与脱卸者污染,所以狭小的脱卸间严禁2人以上同时脱卸。狭小的脱卸间更应重视物体表面、墙壁等表面消毒。
高频接触的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不规范,尤其物体表面仅采取喷洒消毒,无机械擦拭措施时,不能保证物体表面消毒的彻底性,不能保证物体表面微生物“尸体”的清除。甚至多次喷洒消毒后仍会出现物体表面核酸采样阳性现象。
环境管理中,存在重视消毒忽视清洁的现象。只进行环境中消毒剂喷洒,不进行清洁擦拭及除尘,“无尘则无菌”,微生物基本是附着在灰尘上,清洁是感染防控的基础。
三、其他关注非医护人员的行为及防护,避免该类人群的“黑天鹅事件”。例如保洁、安保人员的防护行为不当,防护意识及能力不足,在不安全场所摘除口罩或不佩戴口罩,或防护级别不够即贸然闯进“红区”等现象。
各类人群牢牢做好关键防护行为,即“戴好口罩、管住手”。正确佩戴口罩完全遮住口鼻,保持口罩与面部的闭合性,手部疑有污染时即进行洗手或手消毒,不用脏手触摸面部。
2022年11月4日
图片来源:摄图网
斯菲克微生物应用技术